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國立台灣大學佛學研究中心

編輯體例

    • 內頁
  • 日期:2024-01-01
一、 本刊中文論文使用繁體字,由左至右橫式書寫。
 
二、 來稿請撰寫中文提要(300-500字)、英文提要(200-400字)、中英文關鍵詞(各以五個為限)。請在提要中說明論文之學術貢獻。
 
三、 中文標題以「壹、一、(一)、1. 、(1)、a.、(a)」等順序為序;英文標題以「I. A. (A) 1. (1) a. (a)」等順序為序。
 
四、 每段第一行空二格,獨立引文每行縮排三格,引文後同段文字第一行頂格。
 
五、 本刊使用新式標點符號,書名號用《 》,篇名號用〈 〉。書名和篇名連用時,可省略篇名號,如《妙法蓮華經.方便品》。引文以「」表示。除破折號、刪節號各佔全形兩格外,其餘標點符號各佔全形一格。
 
六、 為使論文符合學術要求,請避免使用「導師」或「上人」等詞,而以「○○法師」或「釋○○」表示,如:「印順法師」或「釋印順」。
 
七、 註腳使用當頁註,以阿拉伯數字排序,編號全文連續。
 
八、 註腳標註出處之方式,以採用傳統文史方式為原則,其格式例示如下︰
1、引用藏經,例:
隋.釋智顗,《妙法蓮華經玄義》卷5上,《大正藏》冊33,第1716號,頁732中21-24。
隋.釋智顗,《妙法蓮華經玄義》卷5上,CBETA, T33, no. 1716, p. 732, b21-24。
唐.般剌蜜帝譯,《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》,《大正藏》冊19,第945號,頁106下27-頁107上5。
唐.般剌蜜帝譯,《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》,CBETA, T19, no. 945, p. 106, c27-p. 107, a5。

2、引用古籍,例:
戰國.莊周,錢穆纂箋,《莊子纂箋》(臺北:東大圖書公司,1985年),頁53-55。
梁.釋僧佑,蘇晉仁、蕭練子點校,《出三藏記集》(北京:中華書局,1995年),頁220。
宋.朱熹,《四書章句集注》(臺北:大安出版社,2012年),頁360。

3、 引用專書,例:
李潤生,《僧肇》(臺北:東大出版社,1999年),頁21。
陳援庵,《中國佛教史籍概論》(臺北:新文豐出版公司,1983年),頁136。
釋印順,《以佛法研究佛法》(臺北:正聞出版社,1992年),頁34。

4、引用論文,例:
(1)期刊論文:
楊惠南,〈智顗的二諦思想〉,《佛學研究中心學報》第4期(1999年7月),頁50-60。
楊曾文,〈北宋惠洪及其《禪林僧寶傳》〉,《江西師範大學學報(哲學社會科 學版)》2004年第1期,頁26-29。
(2)專書論文:
林月惠,〈朱子與羅整庵的「人心道心」說〉,收入蔡振豐編,《東亞朱子學的詮釋與發展》(臺北: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,2009年),頁111-156。
(3)論文集論文:
崔中慧,〈由《涼王大且渠安周造寺功德碑》探討北涼宮廷寫經與官方組織〉,收入王三慶、鄭阿財主編,《2013敦煌、吐魯番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》(臺南︰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,2014年),頁345-368。
(4)學位論文:
聶偉榮,《《楞伽經》如來藏思想研究》,(北京: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,2008年),頁19。

5、再次徵引:
第一次引用專書或文章時應註明全名及出版項,第二次以後請省略出版資料,例:
陳援庵,《中國佛教史籍概論》(臺北:新文豐出版公司,1983年),頁136。
陳援庵,《中國佛教史籍概論》,頁125。
 
九、 正文後須附加引用書目,所列出之書目必須與註腳引用之書目相符。排列順序以藏經為首,其餘書目請先列中(日)文,再列西文。引用書籍或論文,請依下列格式:
1、引用藏經,以大藏經為首,按經號排序,例:
唐.般剌蜜帝譯,《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》,《大正藏》冊19,第945號。
隋.釋智顗,《妙法蓮華經玄義》,《大正藏》冊33,第1716號。
宋.贊寧,《宋高僧傳》,《大正藏》冊50,第2061號。
唐.般剌蜜帝譯,《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》,CBETA, T19, no. 945。
隋.釋智顗,《妙法蓮華經玄義》卷5上,CBETA, T33, no. 1716。
宋.贊寧,《宋高僧傳》,CBETA, T50, no. 2061。

2、引用古籍,依朝代順序排列,例:
戰國.莊周,錢穆纂箋,《莊子纂箋》,臺北:東大圖書公司,1985年。
梁‧釋僧佑,蘇晉仁、蕭練子點校,《出三藏記集》,北京:中華書局,1995年。
宋.朱熹,《四書章句集注》,臺北:大安出版社,2012年。

3、引用專書,按作者姓氏筆劃數由簡而繁排列,例:
李潤生,《僧肇》,臺北:東大出版社,1999年。
陳援庵,《中國佛教史籍概論》,臺北:新文豐出版公司,1983年。
釋印順,《以佛法研究佛法》,臺北:正聞出版社,1992年。

4、引用論文,依類別並按作者姓氏筆劃數由簡而繁排列,例:
(1)期刊論文:
楊惠南,〈智顗的二諦思想〉,《佛學研究中心學報》第4期,1999年7月,頁43-68。
楊曾文,〈北宋惠洪及其《禪林僧寶傳》〉,《江西師範大學學報(哲學社會科 學版)》,2004年第1期,頁26-29。
増永靈鳳,〈《景德傳燈錄》之硏究〉,《佛光學報》第6期,1981年5月,頁187-195。
(2)專書論文:
林月惠,〈朱子與羅整庵的「人心道心」說〉,收入蔡振豐編,《東亞朱子學的詮釋與發展》,臺北: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,2009年,頁111-156。
(3)論文集論文:
崔中慧,〈由《涼王大且渠安周造寺功德碑》探討北涼宮廷寫經與官方組織〉,收入王三慶、鄭阿財主編,《2013敦煌、吐魯番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》,臺南︰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,2014年,頁345-368。
(4)學位論文:
聶偉榮,《《楞伽經》如來藏思想研究》,北京: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,2008年。
 
十、 其餘西文未規定之格式,請依美國芝加哥大學寫作格式手冊(The Chicago Manual of Style)最新版之「註釋─參考書目」(Notes and Bibliography)格式規定書寫。有關論文寫作格式之規範,請參閱:http://www.chicagomanualofstyle.org/home.html
 
十一、 以上為原則性之參考格式,但論文因領域不同或特殊需求而有特殊格式時,依其特殊格式處理。